首页 > 专题 >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

共抓大保护 同推大治理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宁夏样本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 作者: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记者 赵 雯 发布时间: 2024-01-25 | 打印 | 字号:TT

  江河安澜,国泰民安。

  滚滚长江、浩浩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并对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沿线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黄河流域修复生态、沙退绿进;大江大河的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

  7月17日至20日,本刊全媒体记者跟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恩奋进新征程”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等地,探访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宁夏故事。

截图20240124183208.png

黄河岸边枸杞红。

  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是黄河流经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

  自古以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

  几年来,从巍巍贺兰到六盘之巅,从塞北大漠到黄河两岸,在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激励下,宁夏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正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书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黄河答卷”。

  从“胜利之山”上开启新长征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宁夏固原六盘山,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辞章《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会师将台堡,标志着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开创新发展格局。

  2020年11月,将台堡所在的西吉县摆脱了“贫瘠甲天下”的称号,千百年苦瘠的山川终于换了新颜。

  如今,当地依托红色资源和区位优势,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引领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今年7月18日,“相约红色将台堡·走好新的长征路”宁夏首届红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红色革命圣地将台堡隆重举行。此次活动包括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长征精神记心中”爱国主义教育、文旅名特优产品展览等,旨在挖掘红军长征在宁夏留下宝贵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同期,六盘山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7月18日视察过的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热闹非凡。在此举办的“乡村文化旅游节”上游人如织,乡村民宿喜迎八方来客,土特产款待全国宾客。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欣喜地说:“如今,我们已经通过培育牛羊养殖、种苗和乡村旅游等三大重点产业,顺利实现了脱贫,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1.3万元。在全新开启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村里红色资源,促进红色农旅融合发展。”

  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固原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单一景点”向“综合目的地”转变,打造“万里长征结束地、新时代长征出发地”红色六盘品牌,推动宁夏红色文化旅游走向全国。

  绿色产业托起振兴“聚宝盆”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视察,深入了解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对冷凉蔬菜标准化种植生产、防范市场风险、搞好科技服务、信息服务4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

  总书记的话为宁夏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今来到姚磨村,平畴沃野菜飘香,良田阡陌纵横、层层叠叠、壮丽无比。

  姚磨村地处西海固核心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植庄稼产量很低。但正是这种气候下种植出的蔬菜,脆嫩多汁、口感甘甜。

  近年来,姚磨村不仅摸索出发展冷凉蔬菜特色产业新路子,还将冷凉蔬菜发展成宁夏“六特”产业之一。

  “今天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十几个小时冷链运输,明晚就可以端上武汉市民的餐桌。”从上海不远千里来到宁夏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孟恒宇介绍。

  截至2022年底,固原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固原冷凉蔬菜不仅畅销大江南北,也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餐桌。

  姚磨村党支部书记程广锦自豪地说:“我们姚磨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8000元至9000元,已经提升为2022年底的2万元至3万元。”

  守好“绿水青山”,便能换来“金山银山”的故事遍布宁夏各地。

  走进位于中卫市中宁县枸杞核心产区的玺赞生态枸杞庄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枸杞树上,颗颗饱满的红色果实随风摇曳,游客穿梭其中体验着亲手采摘的快乐。主播将直播间搬到了枸杞生产车间,网友们观摩生产现场,纷纷下单。

  枸杞产业也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宁夏枸杞也插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翅膀。截至目前,宁夏枸杞种植保有面积38万亩,鲜果产量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70亿元。

  近年来,宁夏积极开发乡土资源、挖掘特色优势,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六特”产业,立足“土”、包装“特”、升级“产”,做足做好“土特产”3篇文章。2022年,宁夏“六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2420亿元。

截图20240124183835.png

吴忠市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用“绣花”功夫迎来“安澜河”

  夏日的吴忠市滨河大道绿树成荫,人们漫步黄河岸边,在“安澜亭”里休憩玩耍。

  曾几何时,因为污染,黄河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河流湿地面积萎缩,百姓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如今,母亲河旖旎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恍若隔世。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来到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黄河岸边的“安澜亭”便是语出总书记在河南讲话时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确保黄河沿岸安全,意使黄河永远安宁,天下永远太平。

  近年来,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吴忠市启动湿地保护与恢复治理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30余项,一系列“组合拳”落地见效,如今的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鸟类最多时达10万余只。

  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为解决吴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所排放的尾水直接入黄所做的水质提升工程。湿地采用的是生态滞留塘+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组合工艺,为母亲河水质量身定制“净化器”。

  吴忠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这里既是污水处理地,又是市民休闲的小花园。”

  宁夏儿女以感恩之心呵护着黄河安澜,黄河也以母亲胸怀泽润着宁夏。

  乘船于吴忠市黄河段,河水安澜,两岸水清、岸绿、景美。贺兰山、牛首山隔河相望,形成峡谷。两岸山壁,色如青铜,格外壮美——“青铜峡”由此得名。

  青铜峡拦河大坝是我国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平原2000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减少了黄河宁蒙河段冰凌的危害。

  如今,宁夏引黄干渠25条,总灌溉面积达到828万亩,成为全国稳产、高产的商品粮基地,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

  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防洪保安全、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目标,宁夏在保护修复上做好“加法”,坚持岸上岸下齐抓、治标治本并举;在污染治理上做好“减法”,拿出“绣花”功夫持续推进河湖水系长治久清、岸绿景美,让群众真切迎来一条清亮的河、一条幸福的河。

截图20240124182948.png

全国党刊全媒体记者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采访。

  昔日大漠今“追星逐梦”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地处宁甘蒙三省区交界、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曾一度黄沙遍野、沙尘蔽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黄河水生态安全。

  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每逢大风,沙丘便会倾覆下来吞没铁轨。

  如今,沿着中卫市沙坡头区包兰铁路旁的国道行驶,道路与连绵不断的沙丘中间,一条由黑色阻沙墙、深褐色麦草方格、翠绿防护林组成的“人定胜天”的屏障,让人无不惊叹宁夏人民治沙的决心与斗志。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站,经过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接续努力,研发出举世闻名的“草方格”治沙法,并逐步构筑了“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

  多年来,宁夏通过建设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发展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沙漠旅游业,实现了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治理沙漠150万亩,使腾格里沙漠后退了25公里。

  “如今,我们还将广阔的沙丘打造成‘沙漠大客厅’,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造福于民。”中卫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鹏介绍。

  大漠孤烟,星河入梦,在万籁俱寂中置身大漠,抬头仰望,满目繁星——这是中卫“沙漠大客厅”带给游客全新而极致的文旅体验。

  近年来,中卫市利用天气晴好优势和大漠、黄河、星空等资源优势,持续擦亮“星星的故乡”文旅IP,规划建设内涵丰富、富有创意的星星酒店和大漠星河旅游度假区,积极探索沙坡头休闲度假业态新路子,掀起国内心灵度假、观星打卡旅游新热潮,使“星星的故乡”“追星之旅”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新概念,成为宁夏地区度假产业的行业“标杆”。

  母亲河畔描绘“塞上江南”

  滔滔黄河,阅尽华夏沧桑。在宁夏的沿黄城市里,各族群众同饮一河水,民族一家亲,成为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体。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石榴籽广场,住在这里的各族群众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散发着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气息。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都是携手并进。”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花园社区视察时的殷殷嘱托,让广大党员群众干劲十足。

  金花园社区常住居民5025户、13850人,少数民族居民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多民族群众聚居的社区。

  社区党委书记张丽萍介绍:“近年来,我们以党组织为‘圆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社区治理’构建了一系列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创新机制。”

  社区创建党建联盟超市,由社区征集居民圆梦微心愿,党建成员单位认领,制定项目服务清单,满足居民所需所求。开设“四点半课堂”“领航驿站”等服务平台,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为孤寡老人提供爱心上门服务。先后打造“石榴籽议事厅”和文化长廊,促进各族群众团结和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组建的“王兰花热心小组”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7人发展到9.8万余人。

  如今,这个多民族的“大花园”,正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从“革命红”到“民族红”,宁夏在红色底色上持续发展,成就了“产业绿”“黄河金”“山海蓝”等佳话。

  如今的宁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一幅美丽新宁夏崭新画卷在“塞上江南”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夏正砥砺前行,奋力书写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
【作者】: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记者 赵 雯
【来源】:《共产党人》2023年专刊